運動是一種氧化的過程|如何平衡自由基
運動是一種「氧化」過程, 人體在運動時, 身體對氧的攝取和消耗都會增加, 例如從事慢跑等有氧運動, 吸入的氧氣量會比平常多出10~15倍; 劇烈運動是10~20倍 💨💨💨 這時無法燃燒完全的氧會增多, 就會使得體內的自由基而增多。 自由基是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, 是正常代謝和能量產生的結果, 並在體內一直不斷發生。 它們可以透過從附近任何一個分子中 奪取電子來輕易地產生自由基。 當你暴露在香菸煙霧、廢棄、
運動是一種「氧化」過程, 人體在運動時, 身體對氧的攝取和消耗都會增加, 例如從事慢跑等有氧運動, 吸入的氧氣量會比平常多出10~15倍; 劇烈運動是10~20倍 💨💨💨 這時無法燃燒完全的氧會增多, 就會使得體內的自由基而增多。 自由基是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, 是正常代謝和能量產生的結果, 並在體內一直不斷發生。 它們可以透過從附近任何一個分子中 奪取電子來輕易地產生自由基。 當你暴露在香菸煙霧、廢棄、
在各種拉筋、伸展、痠痛、疼痛, 自我按摩也非常的流行, 也常常會聽到筋膜放鬆、滾筒放鬆等方式, 但什麼是筋膜呢? 筋膜位於皮膚之下, 是一種遍布人體全身結締組織的軟組織, 不只包住肌肉, 也同時包覆脂肪、骨骼、血管, 是全身張力傳導系統的重要部分! 而以人體解剖的實證為例, 能拆解出好幾條貫穿身體的筋膜線, 而不同筋膜線負責不同的功能, 今天就來介紹較常見筋膜線們的功能吧! • 淺背線:於身體背部較淺的肌筋膜,
肌肉就像是橡皮筋, 理想的狀態是能夠有足夠的彈性,提供收縮跟延展的空間 有了彈性,收縮時才能有足夠的彈力位能,轉換成動能來做功 有了彈性,延展時才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被伸展而不至於斷裂 但如果這條橡皮筋因為過度使用或其他原因, 導致彈性疲乏或質地變僵硬,不僅局部肌肉動作受影響, 整個動作鏈的肌肉都會因此有改變喔! ❓是什原因導致肌肉變僵硬❓ 可以大致分兩類 1️⃣ 張力上升 2️⃣ 張力下降 不論是張力上升或下降, 都源於兩種原因-神經性與適應性
當你在重複做起立蹲下,或是深蹲的動作時, 你會感覺到哪裡在用力呢🤔 當情況改變成你持續不斷的走路,你會感到哪裡酸痛嗎~ 我們的身體可以行走🏃♀️非常久的時間, 而不會感到酸痛或太過疲勞, 這是因為,我們並不單單使用我們的某個特定肌肉🦵在施力 我們其實「全身」都在用力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個系統, 這個系統若以我們熟知的區分方式, 可以分為關節鏈及肌肉鏈 🔸️關節鏈🔸️ 我們在評估時,時常會觀察客戶的脊椎排列, 這就是關節鏈的其中一個次分類-姿勢鏈-的一種 脊椎因為關節排列就像是一連串的齒輪一半, 一個結構位置改變,就會連帶影響上下相鄰的關節,
🙋♂️:我的背最近好像有點容易痠痛,我到底怎麼了😭 🗣A:我看看喔……你應該是脊椎有點太過前凸了,所以妳的腰不舒服 🗣B:我們來動動看……嗯……你的身體不太能做出捲曲的動作,應該是腹部沒什麼力的關係 ➿➿➿➿➿ 同樣的問題,怎麼有兩種不同的答案🤔 沒有任何人說的是錯的 真相就像一顆水晶球🔮,從不同方向看,會看見不同面,但哪個說法會比較正確或比較貼近事實,可能都貼近,也可能都不是 以上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,說明了我們在評估及執行上的不同角度 1️⃣ 結構性系統:著重於解剖學及生物力學,在意各個組織的結構問題,如肌肉起終點、骨骼完整性等等 2️⃣ 功能性系統:著重在人體結構或生理「能否執行原有功能」的系統,在意的是各個結構的功能,如肌肉徵召 ➿➿➿➿➿ 他們並非一對一錯,或是非黑及白的 他們算是相輔相成,結構性著重在「靜」的事物,而功能性著重在「動」的事物
每個訓練動作都有增加訓練強度或是增加感受度的技巧, 常見的像是改變力學角度或是軀幹位置等, 此時此刻練肩膀的你,在做側平舉是否有使用像是些微轉動手腕, 想像啞鈴是兩罐水往內往下倒的感覺,使肱骨往內旋轉,也是所謂的肩內旋, 這個技巧連健美教父Charles Glass指導學生時都普遍再使用, 甚至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書中內容也有提到。 從解剖學的角度去看三角肌中束的止點位置 這個技巧確實會減少三角肌前束的參與,大幅增加中束的徵召, 但是動作上還是有它的風險存在, 如果本身肩關節帶有舊傷或是疼痛那就不推薦使用這個技巧, 保守一點也建議手臂在身體前側約三十度來做執行側平舉及內旋。 動作上主要還是依據個人需求目的去做選擇 學會評估風險,把受傷的機率降至最低才是根本,
怎麼說是肩膀缺一角呢? 首先要先瞭解我們肩膀也就是三角肌的肌肉型態, 三角肌屬於多羽狀肌, 肌纖維斜向排列在多條肌腱上, 羽狀的關係也分成前、中還有後束, 相信大家在剛開始鍛鍊肩膀時會比較專注在前、中三角肌的動作訓練, 反而忽略了對於肩膀比例發展也很重要的後三角肌😢 說到這裡還不趕快拿起啞鈴開始訓練了 但是教練我們的後三角肌需要做什麼動作才能刺激到? 我們三角肌後束本身是較難被徵召到的位置 然而使用大重量低次數的訓練, 不見得是一種好的訓練方式, 從肌動學出發, 會發現前中後三角肌的遠端附著處都是在肱骨的三角肌粗隆, 近端附著處則是不一樣,
人類所以能夠產生這麼多靈活的動作, 關鍵來自於骨骼系統與肌肉的互相配合, 透過不同骨骼附著點上的肌肉收縮, 給予各種關節最大限度的利用, 人體各關節根據力量或動作的需求, 接著創造出不同的肌肉形狀。 主要可分為2種排列形狀, 平行和羽狀,每一個都可以進一步根據形狀劃分。 首先我們來介紹平行肌😎 平行肌排列平行於肌肉長度, 一般來說平行肌比起相似大小的羽狀肌來說會有較大的移動範圍。 可分類為下列幾種形狀: 🟡 扁平肌:通常面積較廣, 容許傳達力量到一個寬廣的區域例如腹直肌與腹外斜肌
→ 什麼是Mobilization? Mobilization 這個字相當的廣泛, 這篇文章針對體適能領域去認識“Mobilization”這個字。 Mobilization中文翻譯為「整合鬆動」。 「Mobilization?」、「整合鬆動?」 讓我們看看專業的牛津字典如何說: Mobilization在牛津字典上的解釋為 “the action of making something movable
蹲不下去、舉不起來?猙獰的表情下,教練該怎麼引導? 透過按摩放鬆,打破原本身體習慣的模式 接著我們將利用新的動作方式-不論是動作模式或徵召的肌肉- 教導我們的身體去更有效率低使用肌肉 最後透過負重訓練,更加練習新的動作模式外, 增加虛弱處的肌力,以提升維持姿勢所需的張力平衡 如此一來,不良的習慣才能被根除, 肌肉持續酸痛的狀況才得以被改善。 🔸️ 放鬆局部肌肉 🔸️ 先把不舒服的肌肉放鬆或伸展,讓它恢復彈性 不論他是太強而緊繃或太弱而緊繃, 都需要透過按摩先讓它恢復彈性,我們才有機會教育他 如果光是放鬆局部有問題的肌肉,你的不舒服就解決了大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