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訓練|核心不只如此,如果複合體不穩定會怎樣?
講到核心,你會想到什麼🤔 🙋:肚子! 🙋♀️:下背! 🙋♂️:這兩個都是啦! 這些答案都是對的, 沒有那個定義是最正確的 但除了一般認知的腹部及下背 形成的環形區段外, 還有一個地方 也能被歸類在核心內 那就是髖! 在某些書中會提到一詞-- 「Lumbopelvic hip complex」
講到核心,你會想到什麼🤔 🙋:肚子! 🙋♀️:下背! 🙋♂️:這兩個都是啦! 這些答案都是對的, 沒有那個定義是最正確的 但除了一般認知的腹部及下背 形成的環形區段外, 還有一個地方 也能被歸類在核心內 那就是髖! 在某些書中會提到一詞-- 「Lumbopelvic hip complex」
我們所到之處, 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對著大腦喊著「有獎勵!」 我們的腦袋一直沈浸在多巴胺中, 很容易讓我們覺得心癢癢的,一直想去止癢。 也因多巴胺系統時刻受到過度刺激, 這也難怪許多人沒有辦法如期完成自己預設的目標...... 像是過重的體重、沈溺於電玩、 手機社群媒體、甜食等等......。 對於許多人來說,要能夠維持理智、 擺脫這些不好的習慣,是真的有一定的難度! 如果我們要好好的 在這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進步, 就必須學會與這些每天在眼前晃來晃去的有毒獎勵say no! 才能拾獲對我們人生充實與意義感的真實獎勵!
有人說:意志力就像肌肉, 因為力量有限, 用一次就少一點, 跟肌肉一樣會力竭而消耗殆盡。 若這是真的,那麼既然會用完, 也代表能夠補充修復, 我們能像鍛鍊身體一樣鍛鍊意志力, 使它更強壯、更持久。 科學家觀察到, 人在早晨的自制力最高, 然後就會逐漸遞減。 我們可以利用這項特性, 在早上意志力最堅定時, 處理最艱鉅、最棘手的任務,例如訓練! 有研究發現累積日常生活中各種小小的自律行為,
🫀你的心臟夠強嗎? 那得看看它是否強而有韌了! 怎麼說呢? 判別心血管適應能力是否健康 其中一個辨認方式就是看 負責輸出血液的左心室 是否能有效的輸血 供氧給身體各個部位。 —— 💡跑步是如何 增加心血管適應能力的? 運動時肌肉會需要大量的氧, 負責維持恆定的心臟 面對這樣的供氧訊號📡 便會開始加快跳動的頻率,
我想要減脂, 所以我選了一個最簡單的方式:跑步🏃 在跑步機上, 我看到機器上有表示各個強度是幹嘛的, 既然我要減脂 當然是選在燃脂區間的心率囉! 一開始是有瘦一點, 但為什麼後來體重就停滯不動了呢🤔 ❓❗️這個燃脂區間是真的假的❗️❓ 🔸️這些區間是怎麼來的 除了用目標心率區分外,還有一個依據即 「呼吸交換率」(Respiratory exchange
我決定要來開始跑步了!🏃 (六個月前就說過了XDDD) 一開始慢慢的跑, 然後慢慢地加速, 但加速後我好快就沒力了, 這是怎麼回事? 👨💻:可能是你的乳酸閾值太低囉! 🔸️何謂乳酸閾值(Lactic threshold)🔸️ 我們的血液本身是緩衝劑, 可以讓血液酸鹼值變化的波動非常小, 以維持酸鹼平衡 在一般狀況下, 當乳酸被產生的時候, 會造成血液的酸鹼值下降,
小朋友才選擇?增肌?減脂?我全都要! 沒錯 ... 對於小朋友來說 增肌與減脂確實能同步進行😚 (這裡的小朋友指的是健身新手) 那麼大朋友呢? (健齡已持續6-8個月以上大重量訓練者) 就有一定難度啦!😔 能不能增肌減脂, 取決於訓練狀態與訓練史! 以生理角度來說, 增肌與減脂兩者之間有「無法調和的差異」, 而這個差異來自人體能量平衡。 當身體處在熱量赤字的狀態,
📚當肌肉在收縮時, 細胞內外會堆積像是氫離子之類的代謝產物, 這會使你訓練時感到肌肉灼痛。 身體會將更多的血液打入肌肉 來帶走這些化合物, 血液進入肌肉會讓肌肉中的細胞腫漲。 除此之外, 這些化合物還會吸收水分, 而血液含水分皆會讓肌肉細胞腫漲。 因而形成「充血感」, 已有充分證據可以證明 充血感能提升蛋白質合成。 🗣不過,充血感並非最強大的肌肥大刺激訊號, 效益遠不及機械張力, 所以,
刺激肌肉生長的三要素: 1. 機械張力 2. 肌肉損傷 3. 代謝壓力(細胞疲勞) ✅ 機械張力是指 在肌肉纖維上施加壓力。 重訓時, 肌肉會承受兩種機械張力, 分別是「主動」、「被動」張力。 主動張力是在肌肉收縮時產生。 被動張力是伸展時產生。
每個訓練動作都有增加訓練強度或是增加感受度的技巧, 常見的像是改變力學角度或是軀幹位置等, 此時此刻練肩膀的你,在做側平舉是否有使用像是些微轉動手腕, 想像啞鈴是兩罐水往內往下倒的感覺,使肱骨往內旋轉,也是所謂的肩內旋, 這個技巧連健美教父Charles Glass指導學生時都普遍再使用, 甚至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書中內容也有提到。 從解剖學的角度去看三角肌中束的止點位置 這個技巧確實會減少三角肌前束的參與,大幅增加中束的徵召, 但是動作上還是有它的風險存在, 如果本身肩關節帶有舊傷或是疼痛那就不推薦使用這個技巧, 保守一點也建議手臂在身體前側約三十度來做執行側平舉及內旋。 動作上主要還是依據個人需求目的去做選擇 學會評估風險,把受傷的機率降至最低才是根本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