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量體內與肌肉損傷相關的指標,
其中之一個指標是肌酸酐激酶肌肉酵素。

肌酸酐激酶肌肉酵素
通常以很低的濃度存在於血液中,
當肌肉損傷發生,
這個酵素就會大量從肌肉釋放進血液中,
我們可以間接推測血液中的激酶濃度越高,
代表越多的肌肉纖維受損。

而假使認為肌肉痠痛程度與肌肉受損程度成正比的話,
則肌肉痠痛越嚴重時,激酶濃度越高才對,
☝️ 然而只有極少數的研究能支持兩者的關聯。

通常不是激酶濃度尖峰和痠痛程度不同步,
就是嚴重疼痛時激酶濃度卻正常,
有時也會激酶濃度升高但卻完全沒有症狀。

其實我們的痠痛之源…
只有一小部分的疼痛感是來自於收縮的肌纖維本身,
其他絕大部分來自局部的筋膜(包圍肌肉的構造),
對痛覺最敏感的受器就位於筋膜,
平均比肌肉中的痛覺受器多了六倍的神經支配,
也就是敏感度高了六倍之多。

而了解痠痛位置也能有效降低傷害風險:

⚠️ 若痠痛位於肌肉肌腱交界處而非肌肉中心,
需要特別注意, 這表示運動伸展期的活動度可能太大了,
如果持續此種訓練,肌腱病變甚至撕裂的風險會提升。

⚠️ 肌肉可能仍有疼痛,但實際卻已經恢復,
此種疼痛或許只是來自筋膜的殘響,
消退得比源自肌肉的疼痛還慢而已。

⚠️ 一旦疼痛的高峰過去了,就無需害怕訓練,
只要注意避免活動角度過大的運動,
以免過度伸展, 或使用極大重量,
安排長一點的訓練組維持張力
(也就是降低活動度,尤其是伸展期的活動度)就非常適合!

參考資料來源:📚≪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2≫(2020.09)